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围绕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管用育融”一体化发展,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拓展各级文明实践阵地服务功能,为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和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新动力。
金安区茶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邱记茶铺”
一是聚焦便民化,建强阵地。进一步突出文明实践阵地的功能性和便民性,在阵地改造升级过程中,注意打通小隔间变成大空间,隔出挑高层倍增活动区,最大化满足群众需要。推动活动阵地向公园广场、小区架空层、办事机构等群众身边场所延伸,把休闲娱乐、少儿托育、老年照护等公益服务融入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探索出从挂牌对标的1.0版阵地、提档升级的2.0版阵地、开放融合的3.0版阵地到文明实践综合体的4.0版阵地的建设路径。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把“孝”“善”“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六安红色文化作为阵地的“设计元素”,打造“大别于他山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让群众在文明实践中深刻了解六安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地域自信。
叶集区柳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普活动体验VR技术
二是聚焦制度化,管有章法。市委印发《六安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案》,明确以县区为主体、城乡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市级抓推进、县级抓落实、市文明办抓协调,相关单位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有人管”“管得好”。完善考核评估细则,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文明创建考核、宣传思想考核、党建和政府目标考核,压紧压实各方职责。建立“市级财政奖补、县区财政预算、部门争取专项、引导市场参与”的资金保障办法,运用有限财政资金撬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提升,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常态长效运转。
金安区茶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理发服务
三是聚焦常态化,用出活力。各文明实践综合体广泛开展“延时”服务、周末服务,试行文明实践夜间模式等,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探索“社区普惠+市场运作”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叶集区万佛社区、柳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公益性为主、市场化为辅的运行模式,在58个活动类功能室免费对外开放基础上,引入少儿托育机构开展普惠性有偿幼儿照护,打造理发缝纫、磨刀修鞋等承包制个体经营商铺,补齐居民“家门口”服务资源,受益覆盖周边8700余户居民,累计资产收益60余万元,实现了公益服务与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举办六安市第六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竞赛暨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
四是聚焦品牌化,育好项目。依托市级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及县区级子平台,将群众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链接起来,实现“群众点单、部门供单、志愿者接单、双向评单”的多维互动。市级创新推出“乡村名嘴说”“新时代文明实践讲解员大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活动,出台《六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重点项目扶持办法》,累计扶持21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县区结合实际策划开展“社区文明艺校”“四季村晚”等文明实践活动,坚持把受群众欢迎的项目打造成活动品牌,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群众满意率和社会影响力。
金安区望城街道南屏苑社区老年学校口琴表演
五是聚焦精准化,融合推进。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在19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推出“两校一站”融合发展模式,把家长学校、老年学校办进居民小区,累计开设舞蹈、戏曲、书法、中医养生等课2597余场,覆盖人群7.8万人次。拓展“1+2+N”文明实践资源融合模式,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卫健、司法等优质资源服务下沉基层,促进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结合六安“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鲜明特色,推动传承大别山红色基因和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新风评比、经典诵读、红色观影、戏曲传唱、非遗传承等活动,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和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六安市文明办 宋承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