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响,探寻锣鼓艺术的文化根脉。作为中华传统民俗音乐的重要载体,民间锣鼓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表达。其铿锵有力的节奏、丰富多变的曲调,不仅是节庆仪式的“灵魂之声”,更被视为凝聚社区、传递精神的纽带。2023年金寨县梅山镇设立民间锣鼓教学班,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符号。从丰收庆典到祭祀仪式,从婚丧嫁娶到祈福纳祥,部队喜报等,锣鼓声里流淌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也镌刻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这项传统艺术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系统性教学,锣鼓技艺不再局限于“口传心授”,而是以更规范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成为青、中年一代触摸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目前梅山镇民间锣鼓班已有30余人常态化上课,学员在册达80余人,教学还吸引来国家级大别山民歌非遗传承人的加入。 事实证明梅山镇的民间锣鼓教学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实践,更是全镇居民热爱文化、传承文明的生动体现。
循序渐进,从基础技法到经典演绎。教学课程以“阶梯式成长”为核心,分阶段夯实学员技艺,从握槌姿势、击打角度到力道控制,通过单音练习培养节奏感和肌肉记忆,掌握大堂鼓的浑厚、小堂鼓的灵巧、铙钹的清脆等不同乐器的声韵特质。选取《丰收乐》《民间小调》等经典曲目,拆解“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的演奏逻辑,让学员在团队协作中体会“鼓点如令,声部相和”的默契之美。鼓舞则是鼓励学员在传统框架中融入现代元素,结合舞蹈动作设计表演队形,或尝试改编流行旋律,赋予传统锣鼓新的艺术表达。 教学中穿插“老艺人示范+学员实战演练”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技艺学习更具感染力。2024年教学老师根据立夏节起义创作出《立夏惊雷》,被六安市文化馆高度肯定,并于同年推荐参与安徽省第四届群星奖音乐类角逐。
薪火相传,舞台实践与精神传承。锣鼓教学不仅止于课堂,更延伸至广阔的生活场景,节庆展演如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学员组成锣鼓队走进街头巷尾,用激昂鼓点点燃节日氛围,让传统文化“看得见、听得着”。文化赛事如参加县级举办民间锣鼓大赛,与周边乡镇参赛队伍交流学习,以赛促学、以赛会友,激发传承活力。校园浸润如与中小学合作,通过“少年鼓手”培养计划,让青少年在鼓声中感悟“团结、坚韧、敬畏”的文化精神。正如老艺人所说:“一鼓一槌,敲出的是技艺,传承的是血脉。”如今,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加入锣鼓队伍,他们不仅成为技艺的继承者,更化身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代言人”,用鼓声唤醒乡土记忆,奏响新时代新声音。(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