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关怀,小“厕所”彰显大文明。一座整洁明亮的公厕,不仅是乡镇的“面子”,更是民生的“里子”。施桥镇结合全域文明创建“小切口”常态化排查整治工作,坚持把公厕建设和管理作为服务民生、彰显文明的重要工作加以谋划、推进,为群众提供环境整洁、空间有序、服务文明的如厕环境。
“实”字当先,规划提标改造。青砖灰瓦白墙,掩映在绿植之间,走进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干净,无异味,全瓷防滑地面砖,基础设施齐全,无不彰显着人性化、规范化、标准化,更颠覆了以往对农村公共厕所脏、乱、差的认知,这是位于施桥镇旗杆村1座改造后的公厕展露的“新颜”。自今年6月以来,施桥镇对镇域公厕进行了地毯式摸排,根据公厕周边人流量、设施老旧程度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厕一案、分厕施工、分批改造”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公厕改造提升。对35座设备老化、功能缺失的老旧公厕进行升级改造,外观上对人行道、外立面、屋顶防水、瓷砖脱落、排污管道等方面进行维修改造。内里上增设了无障碍厕位、无障碍马桶、残疾人扶手、站立式小便池等设施,对便池、隔断板等进行翻新,修复损坏照明灯、水龙头、冲水器等设施。对跃进、大窑2座公厕进行“旱改水”,同时,扩大公厕布局范围,在施家桥社区等人员密集地新建3座公厕。目前,全镇38座公厕已全部完成改造“上新”。
“责”字打底,巩固管理长效。施桥镇探索“保洁+微修”公厕精细化管养机制,按照“有文明公约、有管理制度、有监督电话”统一委托龙马公司进行规范管理。保洁人员每日对公厕进行彻底打扫擦拭,每周深度保洁不少于1次,定期消杀,随脏随保,保证公厕内外环境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建立专业“微修”队伍,每日安排专人对公厕进行设备检修,重点对公厕内的蹲位、坐便器、厕门、水箱、水阀、水龙头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破损的设施设备及时维修更换,确保公厕设施完好无损。建立镇村两级网格化管理机制,村主要负责人每周对辖区公厕进行1次巡查,对存在的问题,现场盯办整改;联村干部开展不定期督查,做到 “精、准、细、严”,堵塞管理死角,形成有制度、有队伍、有人管的管护“链”。镇域内38座公厕均张贴着《公共厕所管理制度》《金安区施桥镇文明如厕公约》,公厕里处处可见“来也匆匆,去请冲冲”“滴水在指尖,节水在心田”等形式新颖的文明宣传标语,时刻提醒群众在“方便”时,注意如厕文明,通过“文明标语”和“卫生环境”的双重带动下,齐做公厕管理的践行者。
“精”字细化,提升服务温度。“以前的厕所,破旧、又脏,还在菜市场边上,人一多那味道冲的人流眼泪。”说着,住在菜市场旁的何阿姨转头望了一眼改造后的公共厕所,“现在好了,改造后的公厕明亮干净了,还添置了除臭设备、灭蚊灯等东西,真的好太多!”施桥镇根据人流量、主干道、行政大村等因素,围绕“规范化、洁净化、人性化”的原则,分别在集镇、施家桥社区、马安山等处重点打造5座“精装”公厕。合理优化布局,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对照标准逐一完善公厕便民服务设施,安装除臭设备、灭蝇灭虫紫光灯10个,有效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添置扶手栏杆,增设无障碍厕位10个、置物架40个、清洗洁具的小池子,提供厕纸、洗手液等便民配套设施,张贴温馨提示等标识标牌,从细节上提升服务“温度”,增加群众如厕“舒适度”,让“方便”真正成为方便。
看似不起眼的公厕,却能反映出文明与温暖,也能折射出乡镇的管理能力和为民情怀。施桥镇通过“小切口”,实现“大变化”,推动公厕从“解困型”到“舒适型”的转变。下一步,施桥镇将持续细化完善公厕管理标准,切实提升辖区公厕建设管理档次和水平,持续打造洁净、靓丽的“小空间”,托起群众的“微幸福”。(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