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安市金寨县视察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六安市牢记嘱托,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因地制宜实施德育铸魂工程,推动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六安市皋城中学在皖西烈士陵园纪念碑下举行“清明祭英烈”活动
深耕红色沃土,让革命丰碑“活”起来。用活资源。把本地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将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实践基地、红色传家宝等原始素材以及描绘六安革命历史的地方志、六安红色故事、红色文艺作品等创作素材,整合为红色教育资源,搭建红色文化智库,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品牌。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等本地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结合“四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通过开展常态化红色教育、红色研学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打造“红色六安 传承有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融入教学。深入开展红色主题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摸清家底,盘活存量,编写《红色六安》《六安红色故事》等乡土教材、《红色精神代代传》《六安红军与长征》等读本,每年印制3万余册发放至中小学校和农家书屋。编纂出版《立夏节烽火》《将星璀璨》《长征中的六安人》《将魂育后生》等读本,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丰厚的史料和学术支撑。
六安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传承红色基因之宣讲活动
创新德育载体,让红色文化“靓”起来。用好“四举措”。推动红色教育改革,一体化设计、分学段安排,将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建强红色师资队伍,建立中小学红色思政课教师老中青传帮带机制。打造红色优质课程,培育《本土红色文化校本化构建方略的实践研究》等红色教学成果。筑牢红色文化育人阵地,将思政课堂搬到校史馆,利用校园走廊等场地打造红色主题文化空间。聚焦“六个一”。结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六个一”日常教育活动,即:开展一次红色教育主题班队会或国旗下的讲话、诵读一次革命经典(革命家书)、讲好一个红色故事、观看一场红色电影、学唱一首红歌、出一期红色教育板报等活动。描绘“五个红”。多措并举焕活红色资源,开展以“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写红色征文、唱红色歌曲、开展红色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五红”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式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将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精神牢牢植入心灵,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践行者。
人民路学校南校学生参观皖西革命烈士陵园
拓展实践活动,让红色教育“燃”起来。开展校园实践。结合“国旗下的讲话”“清明祭英烈”等主题,在建党、建军、国庆及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开展红色故事会、红色主题班队会、红色校园剧创作、红色艺术展演、红色历史文化解说、红色影视观看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参与“我们的新时代”“同唱一首歌”“向党旗敬礼”等线上线下活动150万余次,组织观看六安原创微电影《红旗下的青春》《永不缺席》,播放量达40余万次,让红色教育有温度、有深度、有向度。优化红色研学。依托46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9个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千里跃进 将军故乡——红色征程线”等精品研学路线70余条,让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学生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好的“活”教材,开展红色故事阅读分享等红色研学活动6000余场,征集研学游记5000余篇,案例200余个。丰富品牌活动。持续深化“红色六安 传承有我”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评选各级各类爱党爱国新时代好少年4000余名,“小小红色讲解员”1000余名,金寨县詹柯怡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红色宣讲点亮开学第一课”“讲好独山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等实践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引用报道。六安汇文中学师生精心创排的校园红色励志剧《少年蒋光慈》获广泛赞誉,让红色资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浸润未成年人内心,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陈斐 熊建军/文 王续/图)